老干妈和腾讯的这个瓜。大家都吃了几天了。
没想到,把辣椒涂在企鹅上,会有如此风味。
但说起辣,如果只想到老干妈,那未免没辣明白。
请注意。
前方敏感话题出没。
朋友翻脸撕逼高发地,私密部位红肿的肇事者,以及让你喘息、呻吟停不下来的独门配方——
《辣子曰》辣椒。爱的爱死,恨的恨死。辣可以是辣妹子的火辣,辣也可以是辣手摧花的毒辣。集诱惑与危险于一身。海报中夺目的红色,悬浮着几片辣椒做点缀,每一位人物的架势,都是一副武林中人的泼辣派头。美食圈本就是一个江湖。而以辣闻名的江湖,自然是卧虎藏龙。0无辣不欢中国人吃辣的历史不算久。明末清初。辣椒传入中国。当时辣子便宜,能代盐下饭。任何寡淡的食物经由辣子一点拨,瞬间来劲!就在这短短的几百年。在“懂辣”这方面。中国的吃货们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比如这位妖哥,直接让他在西安吃出了名气。不过。大家都怕着他,这位吃货可会怼人了。吃酸汤饺子。你的汤和饺子馅都没有问题但你的皮真的是有问题妖哥的话,瞬间把老板吓傻了——“皮子怎么了?”有虫?臭了?有别的脏东西?妖哥答:“厚了.......不是咱生意好,咱就可以不注重质量。”酸汤饺子,皮肉汤必须三位一体。汤必须酸辣。肉必须够厚实。皮作为肉与汤的过渡区,必须恰到好处。妖哥评点酸汤饺子算是客气的了。还有怼得更狠的,比如对着一位星级厨师这么说——你们云南有食材没有好的厨师眼光辣,嘴也辣,说的对方脸上都挂不住。这话是来砸场吗?别急,听听妖哥解释——你的菜很美观,很有形式感,但缺江湖气。一道菜缺江湖气?什么意思?妖哥没有说下去。高手过招,点到即止。在Sir看来,这种江湖气针对的是一种流水线式的生产。大厨总逃不开这个魔咒——认真做菜,出名了,开分店,加大生产。于是,流水线式的生产,直接让每一道食物失去了辨识度,日益“麦当劳化”。最终泯然于众人,终究会相忘于江湖。所有人都怕着妖哥,可是又不得不佩服他。大部分美食纪录片只会盯着大厨的烹饪技巧。但是刁钻的食客同样重要。正因为他们刁钻,大厨们才不敢含糊。这样的“辣口神探”,《辣子曰》中多得是。有人横扫湖南各地菜馆,为的是编撰出一部食物词典。有人走遍全国,探访乡间田野,为的是领略“独门秘籍”。02辣无止境说到辣椒。什么老品种小米辣、红河的那刀辣、皱皮椒、小雀辣、丘北辣椒、螺丝辣.......品种繁多,让人目不暇接。与辣搭配的食物更是门派众多,多得数不过来。你脑海中第一个冒出的辣味美食是什么?Sir想吃的当然《中华一番》里的魔幻麻婆豆腐。所谓的魔幻麻婆豆腐,必须“六味一体”“豆腐与肉的绝妙味觉合奏”。现实生活中,其实是可以做到的。在六味之上,川菜师傅甚至还能多一味——鲜。麻、辣、烫、嫩、酥、香、鲜。一口下去,味觉会短暂的麻痹。接下来七种味道对你的味蕾进行轰炸。醒脑醒神,下饭必备。不想吃豆腐。没事,辣味美食多得去。油泼辣子。我只要给你一碗陕西的油泼辣子。油泼辣子配一切。你信不信?试下灌汤蒸饺拌油泼辣子。先轻轻晃、慢慢提、戳破窗、倒出汤,先吃饺子后喝汤。味道倍儿棒!嫌这些食物太普通,不如来道黑暗料理?既然美食圈是江湖。江湖中除了有“名门正派”,自然也有“歪门邪道”。在辣的江湖中,黑暗料理界绝不会不作为,他们炮制了诸多与辣有关的黑暗料理。比如撒撇。这是一道傣族料理,它是一揽子菜的统称,实质上是一种苦辣的料米线。傣族人最常吃的是牛撒撇。做法不难,但要准备的材料可多着。鲜牛肉剁成肉酱,加入韭菜碎、马蹄菜、香蓼末、盐和辣椒面拌匀。然后撒上芫荽和小米椒碎。这些材料听起来都正正常常。怎么就算黑暗了?好戏在后头。整道料理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调汁水。什么汁水?牛的苦肠水。也就是牛肚子里半消化的草料,牛粪的未完成形态。把牛苦肠里的汁液挤出来,再加水熬制,浇灌。闻着臭,吃起来……臭中有一股青草的芬芳!把米线拿来涮一涮,汁水入口苦,回味却是甜的。对他们来说,这道菜是解暑神器,他们相信牛吃百草,从苦肠提取的汁水,富含营养成分,清热解毒、健脾开胃。最后,放上一颗涮涮辣,注入灵魂。这颗辣椒一口下去,直接上头。如果你嫌牛撒撇还不够黑暗,再给你推荐一道黑暗料理——蚂蚁蛋!注意,这不是类似于把“肉末粉条”文学化成“蚂蚁上树”,而是真的是蚂!蚁!蛋!这也......太硬核了吧!中国人吃蚂蚁(可食用蚂蚁)的历史,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不仅仅百姓会吃,连皇帝也吃,甚至还派专人采集蚂蚁和蚁卵供皇帝祭祀宴会食用。云南人民将这一历史传统发扬光大。晶莹剔透的蚂蚁蛋长得像豌豆和糯米。但你一吃,你就知道其中的区别。蚂蚁蛋入口一咬,口腔里就会有爆浆的味道。再加点辣椒。一种难以名状的口感,瞬间让你说不出话来。如果哪位勇士吃过,麻烦留言分享一下“吃后感”。03辣到世界的尽头美食可以取悦肚子。但对某些人而言,同时还是一个责任。比如这位彭子诚老先生。十几年前的他,曾经是体育记者的他,开始吃遍湖南各地菜馆,为的是编纂出中国第一部地方菜系大典。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不闻名于天下,只想做点事的人。”彭老爷子爱辣椒,也种辣椒。每年他都会在自家院子里种上几株。他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辣椒这个菜在所有的蔬菜里边,它的服务态度是最好的。”怎么说?四月种,六月摘,一拨拨,你摘了又会结,可以满足你大半年的需求;摘了后,你可以做出其它辣椒制品,你任何时候都可以吃。看似火辣的辣椒,原来这么亲民。这一些辣椒小科普,都记录他的《中国湘菜大典》里。普通人爱吃辣只是吃;而他爱吃辣则直接弄出本书。没有比这更硬核的粉丝了。如果说编写词典是一种对辣的传承,那川菜师傅胶泥做的事则是在传播。在宽窄巷子,三川九味是一家特别的川菜馆,老板开店不为卖菜,而是教人做川菜。“让地球人学会做川菜。”这是胶泥的梦想。直播用英文教外国人做麻婆豆腐、请来专家讲解川菜。胶泥正在身体力行地向世界传播着中国美食。老外对辣椒不陌生。只不过他们没想到辣椒在中国,能玩出这么多花样。不要小瞧“中国辣”对老外的吸引力。比如前几年关于老干妈的都市传说。各式各样关于老干妈测评的视频,充满了各大视频网站。△视频截自:小马在纽约甚至在脸书上,还有个专门的TheLaoGanMaAppreciationSociety(老干妈爱好者协会)。“哪里可以买到老干妈?”“老干妈怎样比较好吃?”这些看似无聊的问题是这个社群的沙雕日常。陶华碧自己都没想到。自己忽然成了中外友好大使。说到老外爱吃辣。最出名的莫过于郭杰瑞这位老外了。在他成为“战地记者”之前,他是一位吃播UP主。他真正做到无辣不欢,每吃一件事物,首先衡量的标准就是辣不辣。他不光会吃,还特地去学。这位真粉丝绝对是“中国辣”走向世界鲜活的例子。其实,中国文化最早走向世界的就是美食。早期的华人在海外,谋生的手段总是离不开美食。有华人的地方总少不了华人的餐厅。辣椒,这种外来的作物,通过中餐,把别样的味道传播了出去。成为不少老外开始了解中国的入口。尽情地乘风破浪吧辣子。放心。你的身后有我们。还有每一位兢兢业业的肛肠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