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我在菜市场写了什么

05.08

ArTianist

我在三源里菜市场张贴出来的写字,有四类东西。

文章来源:梦边文化

图:网络

整理编辑

田艺苗的田

第1类,是将菜市场中原有的印刷体的文字换成我的书写。

这里面又包含两大类,一类是政府的宣传标语和管理规定,一类是店家的商业招幌。

比如说,关于朝阳区争创全国文明卫生区,“垃圾垃圾不落地”的宣传,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我甚至分别用敦煌写经,隶书和墓志铭的风格抄写了三源里菜市场的《卫生管理条例》,《消防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防疫期间的《商家经营承诺书》等。以及门口的《禁止车辆入内》、《宠物莫入》、《导盲犬准入》等。入口桌子上的《进入市场、佩戴口罩、检测体温》、进入市场时的《本市场不无偿提供塑料购物袋》大横幅等。

在工作室接受福建卫视的采访

工作量最大的是一组五个一组的小垂旗《垃圾不落地、垃圾不落地、摊位要整齐、食品原料正、生熟需分区》等,人家本来是用印刷在丝绸上的小旗子,整个商场从头贯穿到尾,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组,我全部用手写书写,每张都不完全一样,风格还有微妙的变化。

商场中本来就有一批装饰性的关键词,如“供应”、“需求”、“权利”、“信息不对称”等等,我也分别用相同颜色的洒金宣书写了。

三源里菜市场的管理部门在一些店家会给贴上《雷锋示范岗》,《党员经营商户》,《文明诚信经营户》、《平价商铺》等各种表彰性质的标签,这些我也进行了书写。

另一些品种是店家的商业招幌,菜市场里面本来就是分区经营的,哪个区域卖的是粮油、肉食、水果、蔬菜、干果、调味品,分区井然有致,都有牌子标示。这些牌子我一一进行了书写,覆盖。

此外有一些商家自己带有广告性质的东西,比如《农家散养黑土猪》,比如《春兰清真羊肉铺》、《中粮家佳康生态自养肉食》、《靓汤你来选我来炖》、《刺身、海胆、生蚝》灯箱等,这些我都一一测量了原尺寸,只要店家们愿意接受都进行了替换。实际上,这些店家他们没有一个不愿意的。

这些具有招牌性质的东西,有传递信息的要求,要求比较明晰的可辨认度,所以肯定不能写大家认不出来的草书,我基本上把它们控制在《张迁碑》、《封龙山颂》等比较方正的隶书,或带点魏碑味道的字体。

有一些商家的书写内容很大,比如说卖茶叶的,就得替他们书写各种品种的茶叶的小标签,卖蘑菇的店铺、卖各种豆子和米的店铺,每一家都有几十种,也都一一书写小标签,基本上是用我熟练的小楷字体,来自伯敦煌写经的风格。有时候我小时候临摹得多的《兰亭序》或《智永千字文》的感觉会跑出来。

也是为了当代买家的辨识方便,我基本上成功地做到了坚持写简体字。可能有个别字还是偶尔冒出了繁体,应该数量很少。

这个部分还有一类是本来没有,但我制造出来的,那就是我买了一批围裙,为每个店家写了一两个字,送给他们。卖米的写个“米“,卖菜的写个“菜”字,卖肉的写个“肉”字。我希望他们每个都穿上,有很多人真的穿了一整天。也有我所估计不足的,比如说卖鱼的人家穿的围裙是那种像塑料雨衣质感的,穿上我的不防水的布围裙实在是不靠谱,但也还真有一位卖鱼的老哥一直穿着的。这批布围裙是在昨天晚上两点布展结束之后,我回到工作室才马上写到天亮的,写嗨了之后,我来了一条《幸运者》,一条《赢家》。今天在菜市场分发围裙,拿到这两条的两位女士,开心极了!在市场里炫耀地走来走去,说:我就是这个市场的幸运者和赢家,开心地和我合影,卖清真肉铺的姐姐也很开心的来和我合影。

第2类是利用菜市场中央的钢梁悬挂用宣纸书写的作品。

这部分悬挂的很高,确保基本上来来往往的人不会碰到,白底黑字的书写感觉更像传统书法展览。有一批是横着的贴在原有的云闪付广告上面,有一类是竖着的长条----我还是希望老百姓都能看懂的,所以大部分写得都还算平正。但总的来说这批不需要有那么充足的辨识度,所以也有个别的某日喝了酒之后的字,字形和章法还比较怪异,创作空间很大。

这部分写的内容其实也挺庞杂的,当然总的来说是关于吃的内容。

有一些是古诗词,但大部分都是横着写的,中国文人从来就对吃饭喝酒这件事情津津乐道,尤其像苏东坡这种特别接地气的人,写了很多关于食物的打油诗,比如《猪肉颂》: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有的是乱七八糟的把古诗词、流行歌曲歌词和流行的俗话混在一起。我们的流行话语中,有的是市井的英雄气,比如“都在酒里”,有的则很小资或者很小确幸,比如“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在厨房遇见苏格拉底”、“不敢回忆成都”之类的。

《饭桌哲学》---“众口难调,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乡愁是最好的下酒菜;人是铁,饭是钢。”

梁实秋的《馋非罪》:食素使人瘦,无肉令人愁;海上生至味,田间稻麦香;零食可解忧,茶酒自风流。食粟本同天下责,茶杯里的风暴,饭碗中的山河,厨房里的政治,舌尖上的中国。

《吃饭积极分子》---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去重庆吃去南京吃去杭州吃去香港吃去比利时吃去意大利吃去墨西哥吃;南边一点的人们吃的是香喷喷的白米饭,北方一点的老乡跟我一样吃排骨面;走上干饭人的不归路---这种带有一点恶搞的自嘲、幽默,其实是中国文人喜欢的老传统了。我想苏东坡也会说自己是“吃饭积极分子”或者“干饭人”的。

有一些直接是写菜名或者菜谱。菜市场是给人带来巨大幸福感的,是治疗厌世的地方,那些生机勃勃的带着大地气味的食物,最具有疗愈功能,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甚至想一想那些菜的名字都是幸福的。

比如豆腐: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沙锅豆腐、香椿拌豆腐、锅塌豆腐、八宝豆腐、什锦豆腐、银鱼豆腐、文思豆腐、西施豆腐、雪花豆腐、麻婆豆腐、三美豆腐、叉烧豆腐。

桐城好,豆腐十分娇。打盏酱油姜汁拌,秤斤虾米火锅熬,人各两三瓢。

一张豆腐不过瘾,再来一幅《最爱吃豆腐》:鱼生火,肉生痰,豆腐白菜保平安;穷奢极欲,提篮儿买豆腐半斤;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刀子嘴,豆腐心;豆腐好吃磨难推。

比如竹笋,一上来就是金农的打油诗,中国文人的生趣盎然跃然纸上:

“夜打春雷第一声,满山新笋玉棱棱;买来配煮花猪肉,不问厨娘问老僧。”

“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劝君速吃莫踌躇,看被南风吹作竹。

春山笋贱,无人争吃,夜炉芋美,与客同煨。

这一幅《莼鲈之思》:“佛跳墙、醉排骨、狮子头、凤尾虾;带子上朝怀抱鲤、土笋冻腌笃鲜、,詩禮銀杏烧鹅皇、蚂蚁上树鱼钻沙、八仙过海闹罗汉、油焖春笋烧鹅皇,腊味合蒸烤乳猪一卵孵双凤、孔府一品锅,東坡肘子、水晶肴肉、龙井虾仁粉蒸肉、洛陽燕菜神仙鸭、夫妻肺片、宫保鸡丁、九转大肠千张包、大煮干丝青团子、蜜汁叉烧豌豆黄、过桥米线、太湖三白尤溪卜鸭、金陵丸子”。

光是菜名就说出了食物与乡愁的滋味。

今天下午我给尤伦斯的馆长田霏宇讲了长沙令张翰的故事,他是和丽丽一起来买菜同时看我的展览的。我告诉霏儿,为什么这一张是乡愁。我说起欧阳询的《张翰帖》和李白的那一段“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赋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甚至于直接写菜谱。

即使在写菜谱的时候,也是可以搞怪的。比如说,《蚂蚁上树》的做法,“先把粉丝在凉水里浸泡一小时”。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语境下,菜市场里面贴满了“支付先看云闪付”的广告,“粉丝”这个词,当然是另有趣味。我自己,以前每当有人说:邱老师我是你的粉丝,我为了避免尴尬,总是会说,哦那我岂不是成了肉末,我们加起来就是一盘“蚂蚁上树”。

再比如说宫爆鸡丁的做法,最后一句说爆炒的时候是很危险的,因为“一不小心就老了”。我把这一句“一不小心就老了”故意写的很大,在人们看上一眼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份菜单的时候,想到的其实是生活的烟火气对人生的熏染,是“灶台前人渐老”的沧桑。

这个部分是维娜最喜欢的,她还忙着为我出各种主意帮着想要写的内容。《咖啡系列奶茶养颜》,《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酒边放国山河》、《谁在食物链的顶端笑》这些是我自己本来就想写的。至于《深夜食堂》、《识食物者为俊杰,心诚则零卡路里》,《我的中国胃》这些怪话,我本来根本就不知道,是她出的主意。

三天前我跟老家东南卫视来的记者解释我为什么要写这些下里巴人的吃吃喝喝的内容,传统上书法家都是写风花雪月的古诗词,我突然间说,哎呀有句话我一定要写下来,当作对菜市场的引车卖浆者流的致敬!那就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可惜写的时候,我没去查资料,我写成了“仗义每从屠狗辈”。惭愧。

今晚查百度百科,这句话竟是我的福建老乡说的。这是传统文人对底层人民对最高致敬,是知识分子的最激烈的自我批评。而曹学佺自己的生平,其实为读书人挽回了颜面。

百度百科说:曹学佺(年-年)明代官员、学者、藏书家,闽中十子之首。字能始,一字尊生,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任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广西参议,以撰《野史纪略》得罪魏忠贤党,被劾去职,家居二十年。清军攻入闽中,曹学佺香汤沐浴,整顿衣冠,在西峰里家中自缢殉国,死前留下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另有说法称他是在鼓山涌泉寺自缢的。曹学佺死后,其家被清兵所抄,家人也遭逮捕,藏书被清军抢光。清乾隆十一年(),即曹学佺逝世一百年之后,清政府追谥他为“忠节”。

在菜市场悬挂这些内容,也不得不认真考虑菜市场的地形和语句,比如说《都在酒里》,我们就挂在卖酒的店铺门口。而苏东坡的《猪肉颂》,无论如何是不应该挂在卖清真牛羊肉的店铺门前的。

曹学佺是在广西做官审判一桩屠夫杀皇亲家的狗救人的案件写下这句的。广西玉林狗肉节近年来遭到爱狗人士围攻,去年还听说有人呼吁立法禁止吃猫狗肉。这些观念的变迁,很大程度上是中西文化接触的产物。这三源里菜市场最有特点的就是,来这里买菜的外国人多,很多标牌都应该中英文都写,这就成了我放在这里的第3类东西——

第3类,写给外国人看的英文书法。

我在所画的地图上都要写中英文,写中文书法对我来说永远是非常愉快的事情,但是英文却曾经非常苦恼。因为写英文字体所用的以前是芦苇笔,有些字体比如罗马体是来自碑刻的时候的用刀,所以会带有衬线。我曾经专门从威尼斯买回欧洲人用的花式钢笔蘸水在宣纸上写会化开,没办法操作。怎么写英文字体一直是个难题---我想到我努力去用毛笔模仿罗马碑刻的字体风格,甚至于花大力气努力去模仿欧洲宫廷写诏书的那种花体字,或者中世纪雕版书籍的哥特体,都不靠谱。

到了年9月份我在莫斯科双年展上画《第三世界地图》,因为在墙上画比较放松,又赶时间,写字写到忘我的时候,突然间写出了感觉。因为写得急,我不知不觉地就开始用《张迁碑》、《礼器碑》和《爨宝子碑》的笔法写英文,竟然发明出了一种英文字体。有时候用笔锋写较细的凝练的线条就像《礼器碑》的感觉,有时候笔尖按下去一点追求方正,就像《张迁碑》,有时把整个笔腹全部按下去,写出肥大粗壮的感觉,也能尽力的把体现出来。从此之后我就有比较大的自信写英文字,有时也能写嗨,写出书法的感觉来,写出软毫的魅力来。

这部分内容是写给来三源里菜市场买菜的老外们的,我选择了写一些关于吃的有意思的谚语或名人名言。好在世界各国都有关于吃的、关于饥饿的、关于厨师的谚语,有一些极为深刻,有一些甚至感人。其中我最喜欢的是:

尼泊尔谚语:造嘴巴的神会提供食物。Thegodwhomadethemouthwillprovidethefood.

意大利谚语说:上帝给我们送来了肉,但是魔鬼给我们送来了厨师。Godsendsusthemeat,butitistheDevilwhosendsuscooks.~ItalianProverb

如果一个房子里有两个厨师,汤要么太咸,要么太凉。——伊朗箴言Iftherearetwocooksinonehouse,thesoupiseithertoosaltyortoocold.——IranianProverbs

圣雄甘地说:上帝以食物的形式来到饥饿的人面前。God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ukouxinxi.com/afhgx/24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