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门消息就两个,一个蚂蚁金服暂缓上市,还有一个拜登和特朗普竞争美国大选。走到哪里都是讨论这两个话题。新闻大家都看到了,今天笔者来说推理一下蚂蚁金服暂缓上市的原由。
新闻出来的时候像砸了锅一样,惊天重磅消息,预计市值亿的蚂蚁金服就在准备上市的时候被约谈了。蚂蚁金服马上就发出了暂缓上市的通告。为什么之前好好的现在又突然的暂缓上市了呢?之前的预售股票那么的火热。身边的不少人买了不少。但是被暂缓上市搞晕了。下面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
市场普遍认为,被约谈的原因是马云在某金融论坛上发表了关于金融体系监管的不当言论造成的,完整的演讲视频大家都看过吧,如果没有笔者可以提供。其实“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因为11月2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共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该暂行办法的事实上将网络小额贷款纳入银行系统的监管体系,改善当前网络小额贷款“监管洼地”的局面,自然也就构成了“监管环境的重大变化”。
什么“新规”这么厉害?能一夜之间,暂缓全球最大的IPO上市?
这个新规里,有三点非常关键。我们梳理一下。供大家用科学的姿势吃瓜。吃瓜吃瓤。第一点: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什么意思?按照国际惯例,我举个例子:小张是支付宝的客户,有很高的芝麻信用分,向蚂蚁用年息10%,借了1万元。蚂蚁找到银行说:我们用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评估过了,这是好客户,可以借。我们合作吧:我出1%的资金,你出99%;10%的利息,一人一半。银行一算。你出科技,我出金融。本金元,利息元。5.05%的收益。可以啊。蚂蚁一算。我出科技,你出金融。本金元,利息元。%的收益。更可以啊。两人一拍即合。
但是,新规意见稿规定,蚂蚁出资不得低于30%。这意味着,借给小张的1万元中间,超过元必须是蚂蚁自己出的。本金元,利息元。蚂蚁的收益,立刻就从%,降为了16.67%。蚂蚁的盈利能力,可能会断崖式下跌。那收益率低就低点,蚂蚁能不能通过扩大本金的方法,增加收益总额呢?这时,新规中的第二点,就发挥威力了:小额贷款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准化融资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一辆1吨的车,只能装1吨的货,不超过2吨上高速公路。严查超载。你有1万元净资产,最多只能变着花样玩出2万元资金,当作本金借给客户。蚂蚁自有资金的总量,被盖上了一个非常刚性的天花板。出资比率设了最低限,资金杠杆设了最高限。两条线一划,蚂蚁的收益总额,立刻就没有想象空间了。
那么我能不能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突破这两条线呢?小张向我借1万元钱,年息10%。这是一笔债务。如果我把这1万元的债务,通过ABS(资产支持型证券)的方式,用3%的价格卖掉呢?买的人拿7%的利息,但连同风险一起买走。而我,回笼了资金。这时,我的自有资金,就从1万元,涨到了1.03万元。我拿这1.03万元放贷,然后再把债务卖掉,自有资金就滚到1.06万元。如此循环。有些小贷公司,只有10亿净资产,用这种办法,贷出上千亿的生意。这时,新规的第三招,就起作用了: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
这就是说,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最多转4圈。10亿的净资产,最多只能放出40亿左右的贷款。看完这个新规,你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是上交所,你是不是也会暂缓蚂蚁上树?哦,不,是蚂蚁上市?新规意见稿一旦通过,蚂蚁的盈利能力,可能会大幅受挫。这就是“监管环境”的变化。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来批评马云不懂得韬光养晦的,更不是来评论监管部门睚眦必报的。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来帮你看懂,到底是什么,暂缓了蚂蚁上市。以及为什么它可以。充足的资本金,是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高效的信用管理,是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方向。谁对,谁错?谁落后了,谁激进了?不管谁对谁错。反正,我们又见证了一次历史。
蚂蚁金服的主要盈利,就是来自于贷款,网络贷新规出来,金融监管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蚂蚁金服的运营业务,会不会对上市条件带来改变尚不可知,但这样的重大事项,存在着明显的不确定,暂缓上市其实是一种政府对广大股民负责的表现。蚂蚁集团站在风口上,有支持,有反对的,有些人已经中签了(笔者也中签),白高兴一场,至于冻结资金大家不用担心,11月6日开始陆续退回资金。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说蚂蚁靠金融服务盈利,按科技公司发行,定价68.8必然高估,也有人说蚂蚁是金融科技公司,科技驱动的成长性是肯定高于传统行业,按科技估值没有毛病。还有人说,蚂蚁金服的花呗借呗,让很多人过度消费,负债累累,有人却说蚂蚁让很多在传统银行贷不到款的人,通过蚂蚁融资问题得到了解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客观的说,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怎么平衡和把控。
说说蚂蚁金服诞生的历史:当时马云的小贷业务哪里都不批,只有黄奇帆主管的重庆批准了重庆阿里小贷和蚂蚁商城小贷,同时还批了京东和腾讯在重庆的小贷业务,现在阿里、腾讯和京东的金融业务成为了国内三大巨头,做得风声水起,就是得益于当年黄奇帆的远见,要不然现在贷款依然只能到银行进行抵押。年的时候,马云到重庆来,跟黄奇帆一起吃饭。黄奇帆问马云:“你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事想做还没做成?”
马云说:“我想搞个贷款公司”。
黄奇帆接着说:“你是浙江的老大公司,贷款公司地方政府就能批,这有什么难的?”
马云说:“我们浙江义乌、温州这些小贷公司在整顿,全部冻结了。”
黄奇帆说:“你如果到我这搞小贷公司,只要不搞P2P,我三天就帮你全部办完。”然后马云就办了两个,这两个一办,现在蚂蚁金服公司亿的利润,45亿利润来自于重庆那两个小贷公司。到最后,重庆居然有全中国网贷余额的60%。我们全国的正常网贷公司(不是P2P)就有70多家,有1万亿元,而重庆就有多亿,占了60%,网贷的中心地在重庆。“
当时,黄奇帆说,网络贷款是可以做但必须满足五个条件:
一是需要满足企业自有资金,二是不向网民高息揽储,三是在国家许可的借贷市场合规融资,四是向有场景的客户放贷,五是有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客户信用审控。必须满足这五个条件,才能批。事实上,蚂蚁的借贷,也正是遵从了黄奇帆的这五个要求开展,才与P2P区分出来了。
不过,蚂蚁的贷款业务之后开始高速发展后,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杠杆在迅速放大,蚂蚁的注册金只有30亿,但从年到的,仅用了三年多时间,花呗和借呗的贷款就达到了多亿,那么这个钱是怎么来的呢?黄奇帆在当年8月份一个论坛上就揭示了这一“杠杆术”,黄奇帆说,蚂蚁两家小贷公司本金只有30亿,用2倍杠杆向银行贷款约60亿,就有了90亿资本金,再按2.3倍的杠杆放贷,贷出资金是亿,但是蚂蚁把这亿进行打包,变成ABS资产,在资本市场进行循环融资,循环40次,就有多亿资金了。这个就是杠杆,ASB转一圈是一倍,转2圈就是2倍,4圈就是4倍,银行已经把你的本金放大了三倍,3X4就是12倍了。黄奇帆说那时他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一行三会”冻结了一家互联网巨头的网络贷款公司,这家公司就是蚂蚁。
黄奇帆说:“我一看材料,说他们贷款余额多亿,我知道他们只有30多亿资本金,这简直太荒唐了,怎么放大了倍”。
黄奇帆说,即便蚂蚁的杠杆方式是合规的,但是千说万说1:10的杠杆不能突破,资本充足率的杠杆不能突破,当时黄奇帆就和证监会说,必须给互联网一个约定,杠杆最多不能超过4倍,就是通过ABS循环不能超过4次,后来证监会接受了黄老的意见,出台了新规,ABS循环不能超过4次。
正是因为黄奇帆,才控制住了网络贷款的杠杆率,极大地降低了风险。蚂蚁也开始转向更加注重流量,在蚂蚁集团上半年促成的2.15万亿信贷余额中,有98%都来自于银行。马云当年说,如果银行不改变,就改变银行。蚂蚁确实对整个金融业带来了变化,但不管是是金融科技,还是传统科技,最终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用户服务,做好监管,降低风险,这一定是没错的。
这些年黄奇帆懂经济,敢讲真话,也敢于创新,近些年他一直在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寻找到最优解决方案,算个敢说的学者了。
个人觉得蚂蚁金服之所以暂缓上市就是对于蚂蚁金服的性质出现了较大的争论,蚂蚁金服到底是属于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因为它不仅关乎这些公司估值的高低,行业的走向,更关乎监管的标准。蚂蚁金服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公司;既非高科技,又不是金融;也就是说它的盈利大部分来自技术服务,但同时涉及金融业务,涉及金融服务就要满足持牌经营、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如果缺乏监管,是会产生十分严重的金融风险。所以约谈也是出于考虑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要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利于金融监管,不利于国家金融安全的做法,不利于股票市场平稳发展的操作,都是需要十分谨慎和必要的。
初见霁蓝用心码字,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