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爸学堂 第二期
为什么有的孩子生活阳光、学习主动?
为什么有的孩子厌世厌学、手机成瘾?
我们是期待“孩子要学习”,还是“要孩子学习”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芬芳美丽的鸡蛋花◆◆母亲节那天,陪孩子在楼下玩,孩子看到了小区里处处开着鸡蛋花,便采摘一朵,说好香啊,要送给妈妈当作母亲节的礼物。
这时一对母女匆忙走过,女孩仰头问:“妈妈,这叫什么花?”
妈妈并没有停止脚步:“宝贝,不知道叫什么花,我们要快点了,不然画画课要迟到了。”
我们家孩子冲着她喊,这是鸡蛋花,你看中间是黄的,旁边是白的,是不是很像鸡蛋?
之前我一直奇怪,这么雅致的小花为何叫鸡蛋花,听孩子说完,我仔细瞧了下,果真如孩子所说,花瓣外白内黄,象极了煮熟的鸡蛋。
孩子又采了好几朵花,开心道:“这花能不能做成香水?我要送给妈妈。”我皱起眉头,正准备阻止,突然想到了什么,就没有说话。
妈妈给了孩子两个喷雾瓶,孩子把花瓣剪成小块,装进瓶子,并注满水,不停地摇晃,然后兴奋地拿着他们自制的香水到处喷。
上图就是孩子自己做的香水,第三天就已经变质了,不过还是由孩子自己去折腾。毕竟孩子自己得出的人生经验,才更为深刻。
◆◆蚂蚁上树◆◆前段时间,带着孩子去远足,孩子们发现有些树干上有一道道的泥土疤痕,仔细看原来是蚂蚁在树干上用泥土修筑的一条条封闭式道路,蚂蚁正沿着路爬上爬下。
我和孩子妈妈恍然大悟,蚂蚁上树这个菜名就是这么来的?
孩子们更好奇,蚂蚁为什么要在树上修路?
孩子们开始天马行空:可能他们的窝建在树上,他们在往自己家运粮食,修路是保证运粮安全;可能这棵树上有丰富的果汁(指树液),他们的头头(指首领)上树吃胖了下不来了,蚂蚁小兵只好修一条高速路……
后来有位农场主朋友告诉我们,这是白蚁,这种道路是它们的一种生存方式。不过我还是似懂非懂,就留给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吧!
◆◆个小声大的蟋蟀◆◆住处近山,夏天照例会来各种小昆虫,象金龟子之类。
前天晚上听到蟋蟀在房间歌唱,声音洪亮。孩子都没有见过蟋蟀,根据音量想象,问我,蟋蟀是不是个头比螳螂还大。
昨晚我找到了这只蟋蟀,装在玻璃杯里给孩子看,孩子很惊诧:“哇!这么小个,竟能发出这么大的声音,怎么做到的?”
我其实也不知道为啥蟋蟀个小声大,只好拿个迷你数码音箱来给他们比喻说明。
说完自己觉得不踏实,马上查资料,发现这个比喻是错的。
百度说: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不过,我知道蟋蟀有个很美的别名--促织。
我告诉孩子,你们以前读的一首诗《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里面的促织,便是眼前这只小虫虫。
孩子问:“为啥叫促织啊?”
我说:蟋蟀,大多秋初出生,遇寒而鸣,催促妇女该织布备冬衣啦,所以叫“促织”。
然后孩子又问了一个问题:我们家住这么高,蟋蟀怎么飞上来的?难道是金龟子把它驼上来的?
我只好认输,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
◆◆达芬奇“无用的问题”◆◆史蒂夫乔布斯一生自傲,独独佩服达芬奇,他称赞达芬奇:“他在艺术和技术当中都发掘出深厚的美感,竟还能将二者融会贯通。他是当之无愧的天才,给予我无限的灵感。”
达芬奇留下了一本页的笔记,里面记载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各种问题--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其中许多都毫无用处,比如:
1.人为何会打哈欠?人的脸上有多少块肌肉?
2.鳄鱼的爪子长的什么样?鹅的脚掌是张开还是并拢的?
3.为何鱼在水中比鸟在空中运动更快,按理说水中阻力更大?
4.影子的边缘是什么样子的,我应该怎样把它画上去?
5.啄木鸟的舌头长什么样子?
年前,罗马教廷仍然钳制各种新思想,达芬奇能保存一颗儿童般的好奇心,殊为冒险。为了这许多“全无用处”的问题去冒险,就更不值得了。
但正是这些因好奇而启发的问题,帮助他建立了复杂而庞大的知识体系,比如上述第一个问题,人为何会打哈欠?人的脸上有多少块肌肉?就帮助他跨界绘画和解剖学,描绘出了蒙娜丽莎难以名状的神秘微笑。而他不仅是杰出的画家、解剖学家,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
无穷的好奇与创意,使得他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被忽略的原始问题◆◆以上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和类似达芬奇“无用”的问题,我把它命名为“原始问题”。
这借用了物理教学中,把问题分为“抽象问题”和“原始问题”的做法。
我所定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原始问题”,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经由儿童视角提出的、未被成人抽象思维加工的问题。
孩子们经常会提出原始问题,遗憾的是,这些问题往往被成人忽略、乃至批驳。
成人忽略或批驳的原因一般有:
1,太忙;
2,自己不懂,又不愿意去学习;
3,从自己的成人视角出发,认为无用、幼稚、无聊,不屑于回答。
成人最后可能有四种回应方式:
1,懂得的,认真回答,甚至启发孩子举一反三,提出更多问题;不懂的,自己去学习后认真回答,或学习了还是不懂就坦诚地告诉孩子;
2,没有认真、正面回答,只是在形式上敷衍了事;
3,不耐烦、漠视,不回答;
4,打击批评,比如:你这是什么问题?真无聊,赶快做作业去。
(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经常存在的,对原始问题和抽象问题的处置不当,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以后将专门用一篇文章来阐述。)
◆◆积极回应孩子的“原始问题”◆◆儿童如果频繁提出原始问题,且如果得到成人持续的积极回应,会产生多方面的正面影响。
这里仅仅举一个最关键、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觉察的方面,也是本人在观察了很多个案以后,得出的结论,即:
有助于孩子建立“学习有趣、生活美好”的信念。
一、学习是有趣的:孩子提出问题,本质上就是在发出一个想要学习的信号。
父母亲积极地回应,本质上是以“场景教育”的方式,在孩子产生学习愿望的时候,帮助孩子建立“学习有趣”的信念。
等孩子成年后,即使面对一些看起来与自己生活无关的抽象问题,也仍然可以保持较浓厚的兴致。
二、生活是美好的:原始问题由于多数与孩子生活相关,所以往往也是孩子在发出一个对自己生活进行评价的信号。
比如本文开头的女孩问:“这是什么花?”她的心理过程大概率是这样的:
女孩感知到花的香味和颜色,并产生愉悦感;
女孩想要知道花的名字,即建立概念;
知道了花的名字,与当时的体验建立联系,并存储起来;
以后每次看到这种花,就会想到花名,同时重复这种香味和颜色的体验,获得愉悦感----获得“生活是美好的”体验。
可见,父母亲积极回应原始问题,本质上是以“场景教育”的方式,在孩子评价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时候,帮助孩子建立“生活美好”的信念,等孩子成年后,即使面对各种困难,也仍然可以在细微之处发现生活的美好。
读者可以阅读钱钟书杨绛先生关于十年动乱的文章,再了解两位先生幼时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一定会对以上论述,有更深体会。
当然,形成“学习有趣、生活美好”的信念,有很多因素,积极回应孩子的原始问题,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而小时候建立了“学习有趣、生活美好”的信念,则是许多高年级优秀学生,得以保持良好的学习动力,远离网瘾和手机成瘾的极其重要、甚至根本原因!
所以
请重视、回应孩子的原始问题!
请鼓励、启发孩子向世界发问!
作者简介:
两个娃的爸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深圳某国际学校德育校长
往期精彩原创:
“康爸学堂”第一期:如何让孩子对父母敞开心门?
相爱如何变伤害?--北大吴谢宇事件深度剖析
17岁少年跳桥自杀之殇--亲子冲突、危机与应对
父母是如何诱导儿童说谎的?---读《三国演义》随感之二
幼年读《三国演义》随感及其心理学解读(一)----儿童挑战组织、规则的根本原因之我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